9月14日下午四点,海角社区
民俗学研究所“2025年欢庆教师节暨新生欢迎会”在知新楼2116教室温情启幕。本所在校师生与特邀嘉宾齐聚一堂,以鲜花礼敬师者初心,以热情欢迎新生力量。
缘聚一堂: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相遇
活动在主持人梁秋实、秦振文同学热情洋溢的开场中拉开序幕。紧接着,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龙圣教授致辞。首先,他对出席本次活动的王丕琢先生、刘德增教授、朱振华教授三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全体师生致以亲切问候。其次,他强调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向各位辛劳付出、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致敬;二是促进新生与老师们的交流和互动,为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他对本所师生寄予殷切希望,鼓励大家共同努力,为打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礼敬师者:鲜花与荣誉献给引路人
在庆祝教师节环节,学生们手捧芬芳的鲜花,献给敬爱的老师们。一束束鲜花,承载着学子们最诚挚的感激与祝福。李浩、任雅萱两位老师作为教师代表接受了同学献花。李浩老师将师生相聚比作人生旅途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欣赏美好风光,希望同学们“共同领略民俗学的风光,让人生不留遗憾”。任雅萱老师则寄语新生,既要踏实学习,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也要学会生活,“为自己的未来创造美好回忆”。



随后,会议进入隆重的民俗学研究所年度优秀师生颁奖环节。王加华教授为李梦老师颁发“民俗学研究所2025年度优秀教师奖”。李梦老师风趣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鼓励大家“认认真真地过每一天,认真上课,认真生活,每一天都会是快乐的”。刘晨老师、林海聪老师分别为姬厚祥同学颁发“民俗学研究所2025年度优秀博士生奖”、为马文涛同学颁发“民俗学研究所2025年度优秀硕士生奖”。获奖同学对老师们的培养表示感谢,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并鼓励新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新鲜力量:新师与新生的崭新篇章
今年,民俗学研究所大家庭也迎来了新成员——史海超老师。作为《民俗研究》英文版的新编辑,她动情地分享了入职感言,表示将以热情饱满的斗志投入工作,通过英文刊“讲好中国故事”。
接下来,2025级博硕士新生依次做了自我介绍。新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怀揣着对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热爱与憧憬来到海角社区
,他们简短而真挚的发言,不仅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也迅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谆谆寄语:师者箴言引领前行路
随后,教师代表纷纷发表寄语,将现场变成了充满智慧与关怀的“开学第一课”。刁统菊教授希望同学们从“学习者”转变为“探索者”,保持好奇与专注,并表示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将成为新生的同行者与后盾。张荔老师叮嘱大家要珍惜研究生期间的宝贵时光,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不负韶华。李海云老师鼓励大家要多参与实践,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同时也要热爱生活,注意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快乐地学习。



出席本次活动的三位特邀嘉宾,通过分享自己工作经验和学习经历的方式,对新生进行了殷切的鼓励。王丕琢先生鼓励同学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动态,特别是“网络民间文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争取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成果。刘德增教授深情回忆了自己在海角社区
的求学岁月,叮嘱同学们要珍惜当下优越的条件,认认真真读书,并分享了如何锤炼学术写作能力的宝贵经验。朱振华教授作为民俗学研究所的“毕业生代表”,分享了四点深切体会:本所是一个有温度的、团结奋进的大家庭;学习是新生的第一要务,切记珍惜机会,努力探索;要勤于写作,“带着文字去见老师”;热心公益,脚踏实地。



心声传递:薪火相传的温暖与承诺
活动的尾声,通过一段温馨的短片,老生们送上了跨越时空的欢迎与祝福。
而新生代表的发言则道出了所有新生的心声。25级硕博连读新生黄梅萍表示在山大的时光“完全满足了对研究生生活的各种期待与想象”,愿与大家一同“关关难过关关过”。硕士新生钟悦则“深感荣幸,也倍感使命在肩”,立志既要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做民间文化的记录者与阐释者。


下午5时许,庆祝教师节暨迎新活动在热烈温馨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全体师生移步知新楼前,用一张定格的笑脸,为这个充满意义的下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场活动,不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学术传统的传承。对于老师们,它是一份崇高的敬礼;对于新生,它是一盏明亮的航灯,照亮了在海角社区
民俗学研究所的求索之路。新征程已然开启,愿所有新生不负韶华,乘风破浪!
